如何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

2023-01-05 08:34:47  来源:  

黄岩区通过建设“小橘灯”共富工坊,激活强村富民内生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 潘侃俊 摄

过去一年里,台州以打造共富先行亮点工作为突破,擦亮“幸福台州”底色。

党代会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推进“三高三新”中实现“两个先行”,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高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在高水平共富上,台州将加快形成具有台州特色的民本善治、藏富于民的共富社会形态,进一步提高“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含金量。到2035年,台州“九富”路径形成区域奔富模式。

如何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听一听党代表们的心声和期待吧。


建设和美乡村,绘就“三新”农村共富蓝图

市党代表 余忠海(天台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党代会报告指出,以打造和美乡村标杆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和精神面貌的双提升。坚持用“1+X+Y”的规划理念落实“多规合一”,形成全市域“三新”共富乡村规划。

“未来乡村建设是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探路。截至目前,台州市共有33个未来乡村,已验收通过23个,其中温岭市海利村、天台县后岸村获首批未来乡村。”余忠海表示,我市的未来乡村建设刚刚起步,从未来乡村到和美乡村的变革,需得到市、县(市、区)上下联动协同,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率先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如何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变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余忠海主要从三大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加快乡村集成改革。当前,和美乡村建设要破除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制约,乡村集成改革是重要发力点。以系统规划加速村镇集聚、以党建引领重塑村镇秩序、以全域整治盘出公共空间、以盘活要素推动产业融合、以激活资源促进村集体持续增收、以全民持股推动共同富裕,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源性动力支撑。构建“1+X+Y”乡村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资源要素向乡村辐射,真正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加快城乡风貌提升。村庄风貌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外在形象和流量担当,也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亮眼场景。

三是加快数字赋能建设。将数字乡村与和美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加快推进乡村5G网络等新基建项目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高质量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养老等多跨场景率先落地,提升乡村“智”理水平,走上和美乡村共富路。

记者 徐颖骅/文 潘侃俊/图


工坊提质扩面点燃乡村共富新引擎

市党代表 沈钧美(仙居县田市镇党委书记)

“共富工坊”作为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创新举措,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富胜势,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在走访调研中,沈钧美发现台州各工坊运营状况较为良好,但也存在着产业单一不均衡、建设方向不明朗、补贴政策差距大等局限性。需进一步聚焦堵点,加快推动共富工坊提质扩面、示范引领,让“共富工坊”真正成为基层的发展之坊、富民之坊、数字之坊、强基之坊、暖心之坊。

目前,大部分“共富工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加工头花、彩灯、串珠等工艺简单产品为主,产业链低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低。

“要综合考虑各地资源优势与市场前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好场地、运营方案等,避免一拥而上、为建而建。”沈钧美说,强化产业进工坊、进村,同时注重工坊与上游产业链相结合,推出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升工坊的市场竞争力,探索多元化的工坊经济,从而推动工坊从共富向带富转变。

针对不同类型模式的工坊,细化融资服务、场租补贴、税费优惠、评优奖励等全周期扶持政策,并出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管理方法、农房改造审批意见,打造增长极,为“共富工坊”建设提供全链条要素支持,更好扶持各类工坊平稳有序运行。

依托于小小的“共富工坊”,千家万户农民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在下一步的建设发展中,逐步解决农户就业的痛点难点,精准找寻有一定劳动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户是关键。”沈钧美说。

让残疾人士等低收入人群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共富托底工程。沈钧美表示,我市可以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清单”,引导农村劳动力在线求职登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为他们智能匹配相关岗位。参考借鉴宁波、玉环、桐乡等地“工疗车间”做法,为持证残疾人量身定制“共富工坊”“幸福清单”等。记者 谢雅婷 文/图


推动精神共富擦亮“幸福台州”底色

市党代表 蔡灵明(玉环市龙溪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有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互动。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含金量。

蔡灵明在调研时发现,虽然我市不断加大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硬件投入,但各乡(镇)、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仍然较差,存在管理不足,公共文化设施单一的情况。

对此,蔡灵明建议,在持续加大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锚定实用性、适用性和特色性等基本特性,将资源资金投入到乡(镇)、行政村(社区)等基层,使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

在此过程中,职能部门要合理划片整合,结合各区块特色,在片区范围内有规划地投入资源,形成区域内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村村联合”资源共享体系,避免资源浪费,实现“1+1>2”。

除了硬件设施外,蔡灵明还提出,当前我市基层文化服务内容质量也需要得到关注。在对于精神文化日益充实的今天,公共服务内容百花齐放,但内容上缺乏创新、缺乏贴近地气的精品等问题,导致群众看到的和所期待的仍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

蔡灵明建议,可以培育贴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为群众定制“文化大餐”。在作品创作之初,要解当地群众喜好内容与形式,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高吸引力的文化作品。

作品要“接地气”,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可以结合当下新型数字化技术,用好各类新兴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送,精准投放管理各类活动。在文化人才的培养上,要不断挖掘本土优秀民间艺人,寻找传统文化传人,形成工作团队,让“戏班子”,登上“大舞台”。

记者 陈佳杰 文/图


编辑:李洲洋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