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文具这个“圈”
记者|元 萌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流行的文具无非是会发光的笔、带香味的橡皮、各种卡通造型的卷笔刀,用得不多,却囤了不少,好像拥有了更多的文具,学习就能突飞猛进。
如今的文具,没有沦为“时代的眼泪”,反而在更新迭代中不断花样翻新。各种各样的新式文具,总能精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也能让做父母的心甘情愿去买单。文具如何“圈钱”,是本次采访所要探寻的奥秘之一。
另一个“圈”,就是孩子们如何借助文具开辟自己的“社交圈”,像是“手帐圈”“集卡圈”,层出不穷。在孩子们的小群体里,可能拥有同样的文具,就会产生心照不宣的情谊。
一支德国进口的儿童正姿铅笔,价格近百元,依旧会有父母不断回购;各种主题盲盒文具,激发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收集欲;文具店内的集卡产业,让传统“以卡换卡”的消费在小学生群体间再度“复古回潮”……这让人不禁感慨:文具,可真是个“圈”啊。
为何孩子和父母们会反复陷入“文具”这个圈?消费观念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往往会被新生事物所吸引,再加上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一定的攀比、猎奇心理,让文具脱离了其本身单纯的功用,变得更具社交性、娱乐性。而家长对于孩子购买学习用品这件事,基本不假思索就会予以支持,“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的,就理应去买”。
当前,“种草经济”“盲盒经济”不断升温,各种高颜值文具、盲盒文具也吸引着不少中小学生。以盲盒文具为例,大多以知名IP、偶像明星等作为卖点,往往在包装、营销上下足工夫,而忽视了文具在实用性能上的开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本末倒置。
在孩子与父母的合力拥趸下,文具产业理应蓬勃发展。但在实地走访中,记者发现台州本地的一些实体文具店,经营情况并不如想象中乐观。
首先,实体文具店会受到来自文具电商的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文具零售这条并不算开阔的“赛道”上,实体店铺的劣势明显。其次,落实“双减”政策后,以往参加补习班的客流量也大大减少,再加上近期疫情形势严峻,像是台州图书大厦、台州书城等都已暂停开放,重启之日尚未可知。
文具这门生意,既有推陈出新之变,也有前程未卜之难。成年之后的我们,很少再走进一家文具店,很难花费时间去细细挑选一支心仪的笔。毕竟像这样的物件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再也无法与童年相比。只有当为人父母,为孩子挑选合适的文具时,你才发现这样的消费原来是种情怀,也是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