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枝昌:寻找杨梅储存的最佳“鲜点”

2022-05-26 08:29:27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朱玲巧

朱枝昌查看杨梅生长情况。记者陈雨卓摄

人物名片:朱枝昌,1961年出生于临海市白水洋镇桃源村上官自然村,临海枝昌农副产品保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台州市农技标兵、台州市科协常委、浙江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基层代表、中国农技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基层代表、全国科普带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时代新人。

2008年,在全省一次杨梅比赛中,各地选送的杨梅一起被打开,其中一箱竟然“冒汗”了。

“这杨梅出水了。”“杨梅是不是泡过水了?”“出水的杨梅还能吃吗?”……周围议论纷纷,而杨梅的主人朱枝昌却一脸淡定。

40分钟的风扇测试后,其他杨梅一捏,软了,而朱枝昌的杨梅依然饱满多汁。

杨梅素有“一天变色、两天变味、三天变质”的说法,十分“娇气”。

“我把杨梅储存时间从两天突破到20天。”朱枝昌的杨梅保鲜技术一鸣惊人,让临海白水洋的杨梅,走出了台州,甚至走向了世界。

保鲜科技破解杨梅销售痛点

转眼又快到杨梅成熟的季节,杨梅树上已是朱红点点。

十几年前,果肉饱满、水分甜度极高的杨梅因为保鲜期短、易变质、销路窄,一直卖不出台州市,梅农们收益甚微。

2004年,朱枝昌放弃了原本在上海的红火事业,响应台州市委市政府、临海市委市政府号召返乡投资,创立了临海枝昌杨梅保鲜技术有限公司,并成立了白水洋镇高山杨梅科普示范基地。

“保鲜技术的突破,能给白水洋杨梅带来核心竞争力。”朱枝昌寻访北京、上海以及日本等地专家,尝试了给杨梅充氮气、放冰块、充保鲜剂等,都失败了。

2006年,朱枝昌在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下,引进日本高科技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光是建厂房就要用30亩地,租金900万元,返乡创业前3年,朱枝昌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负债累累。

“我们通过改变仓库的变温技术进行‘锁鲜’。”朱枝昌说,经过多轮实验,他成功地将杨梅保鲜期从两三天提高到二十多天。

每年6月中旬杨梅采摘开始,这个保鲜仓库就投入使用,朱枝昌从果农手中高价收购杨梅,从杨梅浸洗、吹干到密封、装箱,全部采用流水线作业。

“过去杨梅不敢储存,往往低价卖出,但现在不怕了。”果农们开心地说。

预冷,真空包装,再加上冷链专车运输,先进的杨梅保鲜技术为杨梅插上了翅膀,远销非洲、加拿大……朱枝昌的公司也成为当时临海市第一家形成规模的杨梅经销公司。

整合产业链制定标准化

如何让杨梅保质又保价?2009年,朱枝昌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了浙江省首家镇级杨梅产业协会,并就任会长。

“我想把杨梅产业整合起来,不再是单兵作战,把品质做上去。”在朱枝昌的带领下,协会创新组建“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三位一体服务网络,开展“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工作。近年来,全镇杨梅农残抽检合格率100%,梅农“三省”(省工、省本、省药)近1000万元。

2016年,朱枝昌发起成立“临海枝昌杨梅高山科普示范基地”,开展人员培训,学习杨梅栽培技术、保鲜技术、深加工技术等等,培育出了一批懂技术的新农人。

杨梅卖得出去,价格也水涨船高,果农们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在朱枝昌的带领下,白水洋镇的杨梅规模日益壮大,该镇的杨梅面积从2008年的2万亩发展到如今的6.5万余亩,杨梅收入也从原先的2000万多元增加到去年近6亿元。

2008年,老朱的儿子在收杨梅的路上出了车祸,不幸去世。朱枝昌伤心不已,一度心灰意冷,不想做生意了。

但是当地没有其他上规模的杨梅收购商,果农在老朱家门口排起了长队,他又不忍心了:“如果我不收,大伙儿就又要回到马路边叫卖。”

他擦干眼泪,又开始为杨梅忙碌起来。

探索深加工带动共富

白水洋的优质杨梅主要用于高档精装售卖,为全镇人民带来较为可观的农产品收入,但朱枝昌发现,还有许多低档杨梅(5-8元/斤,占总量的30%-50%,产值约1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朱枝昌利用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市场销售的优势,大量收购中、低档杨梅进行深度加工,制成蒸泡杨梅酒、果脯、低档杨梅白酒等一系列产品,利润能翻几番。

朱枝昌与基地果农签订协议,负责基地的技术指导,并回收杨梅鲜果。就这样,他成功地把白水洋镇建成了临海市第一个杨梅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综合性开发的经济格局,将杨梅酒、果脯等系列产品推向市场。果农的低档杨梅也能有不错的收益。

如今,老朱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建一个储存和制酒一体化的厂房。作为一名临海市白水洋镇杨梅产业协会会长,又是临海市杨梅产业协会副会长,朱枝头昌觉得拓展杨梅深加工产业链责无旁贷。

但由于厂房、冷库设备等投入较大,总投入需3500万元左右。他希望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给予立项,有效缓解低档杨梅的销售难和销路窄问题,提升杨梅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共同富裕。

编辑:泮非非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