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活动,点亮台州市民“夜文化”

2022-06-30 08:36:33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单露娟 诸葛晨晨 元 萌

多彩活动,点亮市民“夜文化”

陈理法在台州市民广场唱露天KTV。

梁宏组建的有氧健身操队。

华灯初上,一片璀璨。在台州的夜色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大大小小的广场和空地。广场舞、抖音直播、露天KTV……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市民的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广场舞,跳出好身体

夜幕降临,燥热了一天的城市逐渐变得凉爽。晚上8点,临海市体育馆广场到处都是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

广场南侧,55岁的陈丽珍正在跳广场舞。甩手、扭腰、阔步……站在队伍最前方的她,身姿矫健,完全不输年轻人。

“我是四年前开始跳广场舞的。那时候晚上出来散步,看到广场上很多人在跳,觉得好看,就跟在后面学习。”陈丽珍介绍,“我年轻时就喜欢跳舞,学起来也快,因为跳得比较好,后来被选为领跳。”

自从加入了广场舞队伍,无论春夏秋冬,只要不下雨,她每天晚上7点钟就会准时来到体育馆广场跳舞。在陈丽珍看来:“运动一下对身体好,而且广场人多,姐妹之间说说话很开心,可以忘记生活上的烦恼。”

在广场的中央位置,一支身着红色衣裙的队伍尤其显眼。伴随着嘹亮的红歌,她们一边跳舞,一边变换不同队形,十分好看。

今年54岁的梁宏是这支队伍的队长。她告诉记者:“我们跳的是有氧健身操,从三年前组建队伍开始,没有特殊情况,每晚都会在这里活动。”

怎么跟健身操结缘的?四年前,刚刚退休的梁宏因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想要选择一样适合自己的运动来锻炼身体。“我在江滨路散步时,看到有人在跳健身操。这个健身操是操舞结合的模式,刚柔相济,不仅动作好看,还可以锻炼到全身,我一下就喜欢上了。”

之后,梁宏加入了跳操队伍,在江滨公园跳操。“后来,临海市体育馆广场落成,许多住在附近的朋友也想学习跳操,我就在这里重新组建了一支队伍。”

刚开始,整支队伍只有五六个人。慢慢地,越来越多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被吸引过来加入。“我们队伍目前有170多人,平均年龄50岁左右,最大的74岁,最小的37岁。”为了让队伍更加有凝聚力,队员们还商量着定制了一样的队服,“红色的衣服,现在已经成为广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支队伍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梦之队。梁宏介绍:“这是中国健身操总队的队名,我们属于分队,全国各地一共有1600多支跟我们一样的队伍。我们有个总教练,每年新操发布的时候,我会去参加集训,学会了再回来,教队伍里的姐妹。”

因为舞姿优美,这支民间自发组织的健身操队伍很快被街道发现。“有时候,街道和市里有演出,会请我们去表演。有比赛,我们也会参加。”最近,梁宏带着队伍参加了临海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年排舞比赛,“以往我们都是7点跳到八点就结束,最近为了比赛练得比较勤,到九点才结束。”

走访中记者发现,广场舞这项文化活动成为许多中老年人晚饭后的“必修课”。

“每天晚上7点到8点,我跟老伴都要去临海市民广场跳会儿舞,跟着音乐放松一下。刚开始跳时,会感觉四肢酸痛,坚持一周后,就觉得浑身轻松许多。现在,要是遇到下雨天跳不成,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临海的钱阿姨表示。

家住椒江的王秀英一年前开始学习广场舞。“我从小就喜欢跳舞,可那时候家里没条件,长大后又因为工作忙,时间不允许。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实现儿时的梦想,去广场上跳跳舞。一个小时下来,出一身汗,身体别提多轻松了。”

以前,她饱受颈椎病的折磨,自从学跳舞后,颈椎疼痛缓解了许多。“坚持跳下去,我相信颈椎病一定能好。”王秀英开心地说。虽然学习舞蹈的时间不长,可如今,她已经学会了十几支舞曲。“我还认识了许多朋友,平时有什么烦恼,这些朋友总是帮我分担,现在我的生活态度可积极了。”

露天KTV,唱出好心情

除了让人动起来的广场舞,让人嗨起来的露天KTV也十分受市民欢迎。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6月28日晚上,跟着动听的歌声一路寻找,很快,记者就在台州市民广场靠近马路一侧的小路上找到了演唱者。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唱歌爱好者。一台移动音箱,一部架着手机的支架,一支连着音箱的麦克风,就成了他们的露天舞台。

今年67岁的陶金春是这群人的组织者。“我从2019年开始在户外唱歌。”他介绍,“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以前在中山广场,看到戏曲协会的人每周六拉着音箱在唱戏,就很想上去吼一嗓子。但是,毕竟是人家的设备,唱一首也就差不多了。我不过瘾,就想自己买设备,随便唱。”

很快,他就花1000多元买齐了一套设备,每天晚上7点到8点之间在广场唱歌。为什么选择在户外唱,他有自己的考量:“户外空气流通,而且人多,有观众,我们唱歌就更加有氛围。”

65岁的金素贞就是这么被吸引进队伍的。“我是个文艺爱好者,之前每晚都在广场上跳舞。陶大哥唱得非常好,我在一边听了后,也很想上去试一试。”她跟陶金春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对方慷慨地让出麦克风,请她来唱。这么唱了几次后,金素贞发现唱歌比广场舞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将每晚的文娱活动从广场舞改为了唱歌。

之后,陶金春的小舞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唱歌爱好者。队伍扩大后,原先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队伍中有人出资购进了一套更加高级的设备。同时,为了方便联络和组织,陶金春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叫“音之缘会员群”,“喜欢唱歌的人都可以加入,现在已经有145人,年纪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20来岁”。

谈话间,37岁的陈雪兰也来到了广场。去年,她在市民广场夜跑时,碰到了聚在一起唱歌的大家。平时就喜欢唱歌的她,大大方方地上去献唱了一首,之后,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下班后有时间,我就来这里唱几首,可以很好地释放工作上的压力。”她表示。

在台州市民广场转了一圈,可以看到像陶金春这样的露天KTV群体还有很多。

当晚,在广场的中心位置,许多市民正跟随着动感的音乐舞动着身体。被围在最中间唱歌的人叫陈理法,今年60岁。

半个小时后,人潮散去,陈理法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一年前,爱好唱歌的他约了几个朋友买了音箱设备,每天晚上来到市民广场唱歌。“我自己就是开KTV的,唱歌的时候喜欢有观众捧场,人越多就会觉得越有劲。”

市民广场各个年龄的群体都有,在音乐的选择上,陈理法有了特别的想法。“就以唱老歌和红歌为主,欣赏这些歌曲的以老人居多,我希望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我也开通了抖音直播,有些没办法到现场的人,可以通过抖音欣赏。”

一开始,陈理法和同伴就是单纯唱歌。三个月后,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个请求:“可不可以唱一些动感的舞曲?”观众想要跟着音乐跳舞。

考虑到跳舞还可以锻炼身体,陈理法立刻同意了。“我们每天晚上7点多到9点唱歌,我们决定在8点半到9点这段时间,放半小时舞曲,带着大家一起跳舞。怕时间晚了,打扰附近居民休息,9点一到,我们就准时结束。”

如今,半年多过去,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市民广场有个“露天蹦迪”活动,吃过晚饭,许多人都习惯往广场中间走。时间一到,大家就跟着音乐活动着身体,释放一天的压力。

在台州过“文艺范儿”夜生活,有哪些好去处?

在台州过“文艺范儿”夜生活,有哪些好去处?

文化礼堂等为基层群众开展夜间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

每周末,椒江老粮坊文创园的“乐享空间”都会上演街头艺人表演。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夜色将沉,暑气渐散,不少市民会选择外出休闲纳凉。漫步在台州城市街头,或者乡村文化广场,有人在公园里吹拉弹唱,有人在路边热情放歌,有人在乡村舞台载歌载舞……夜晚才是生活的开始。

当下,台州各地通过对现有公共文化资源进行融合、提升,创新文化供给形式,为台州城乡居民的夜生活提升内涵。人们既能感受现代娱乐、美食文化的丰富,也能体验意涵丰厚的文化活动。

“夜间模式”

释放文化场馆新魅力

炎炎夏日也浇不灭市民的文艺追求。作为群文活动主阵地,台州各地公共文化场馆夜间延时服务,如台州市文化馆“文化超市4.0”、路桥区文化馆“艺多多”,推出多类公益文艺课,解锁一个充满“艺”趣的夏天。

6月,疫情形势缓和,台州市文化馆第30期“文化超市4.0”的多门艺术课由线上转线下,从周一到周五,馆内每晚不打烊,摄影课、戏剧课、声乐及美声、少儿器乐等每天不重样。该馆还联合馆外合作联盟单位,拓展教学场地,满足更多市民的文艺需求。

除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设施,各地以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为契机,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最近,椒江区就掀起了城区街头文艺潮,不断丰富夜间生活活动菜单,孵化“另类”的文艺服务和内容提供者,丰富居民群众夜间生活的同时,为提升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注入新动能。

5月底开始,椒江在老粮坊文创园和现代天地两大人流聚集地,搭起“乐享空间”舞台,并招募街头艺人。首批乐享空间共签约了9支乐团,涉及流行、摇滚、中西乐器、越剧演唱等类型。每周末,乐享空间都开展街头艺人活动,上演不同主题的音乐秀。

据了解,7月1日晚7点至8点半,重音乐队将在老粮坊舞台激情开麦,老男孩乐队、浪漫夕阳乐队则在现代天地北广场为观众带来乐器表演唱。演出阵容包括台州萨克斯乐团团长孙健林、台州学院电声乐队架子鼓手梁寒冰、椒江口琴协会张礼朝等资深音乐人。

文化空间

“搅热”基层夜生活

作为基层文化的“源头活水”,家门口的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自然是人气文化地标。

迎着徐徐的晚风,村民们信步走出家门,不少人正赶往就近的文化礼堂广场。

路灯下,有排舞队在广场一角伴着欢快的节奏扭动身姿,另一群人玩起了歌曲直播,一场小型群众演唱会正在热闹地进行中,唱歌、跳舞、健身……人们在不同的区域,自发参加各自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场景,在台州的乡村随处可见。

楚洲文化城是玉环市楚门镇综合文化站所在地,占地10亩,拥有两幢文化活动中心和休闲文化广场。文化城与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合作,引入社工力量,策划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进入暑期,即使到了夜晚,文化城内的人气依然火热。根据玉环市楚门天宜社会服务社提供的6月活动安排表,每晚卡拉OK点播随时开唱,丰富的公益排课表吸引老中青的文艺爱好者报名,有少儿二胡、少儿竹笛课程,成人瑜伽、裁剪培训班以及长者茶话会等。

活动表还列出了老年合唱团、京剧协会等各个社团排练计划,各大社团又投入到创排新节目中,为后续的玉环“文化大超市”下乡活动做准备。据悉,近年来,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已经孵化培育快乐健身舞蹈队、天宜文化艺术部等15支文艺队伍。

温岭市泽国镇科技文化馆、松门镇综合文化站,玉环市干江综合文化站均设有天宜社工站。暑期,这些点位均组织了公益兴趣班、亲子活动、青少年活动、暑期研学、社团活动等,文化站内有和合书吧、全民健身房、电影房等休闲娱乐设施,方便周边村民开展活动。

还有各地组织的“乡村艺校”“文艺百师团”“惠民剧场”等公益文化惠民活动,送至乡村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使得城乡群众可以就近享受公益文化活动。

6月20日晚,“喜迎二十大 放歌新时代”温岭市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文艺主题巡演活动首秀,在温岭城西街道综合文化站开演。

来自温岭各地的群文队伍带来歌曲串烧、乐器弹奏、舞蹈互动……台上,演员们演得起劲,台下,观众喝彩不断。6至7月,该巡演活动共计举办23场,将在温岭市16个镇(街道)文化站或文化礼堂进行巡演。

去非遗工作室

感受文脉与创新并存

夏日想要休闲纳凉,带着孩子或者约上三五朋友报名参加一堂非遗体验课,已成为夜间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台州不少文创园区、历史文化街区吸引台州非遗项目入驻,发挥文化吸引市民、游人的强大实力。

路桥十里长街就荟萃了戏剧服装制作、拷绢手工技艺、布贴画等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

位于路桥十里长街北段的壹朵手作美学馆,去年10月对外开放。馆内展示了台州市级非遗项目布贴画的文艺精品以及文创产品,布贴画传承人张秀洁设计了多款布艺材料包,提升非遗互动参与体验感。

“借助商业街区的人气优势,传统布贴画被更多市民喜欢,进一步焕发活力。”张秀洁告诉记者,该非遗项目还入驻了路桥蓬街镇小伍份村红旗粮仓。这个新晋的文创园设立了拼布艺术教学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目前,两地均可接受非遗团体课程预约。

“温岭草帽编织技艺”传承人陈真在椒江第二中学、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成立了草编艺术非遗展示馆。陈真与椒江第二中学合作开发了一套非遗教学教材,面向各年龄段持续开展各项文化艺术体验活动。“暑期一直是我们的接待团队的‘高峰期’。”他说。 

为文化开一所“深夜食堂”

评论

为文化开一所“深夜食堂”

如今的夜间经济,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随着消费水平提升,人们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础性消费,而转向于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夜场影院、live house(小型现场演出场地)、深夜剧场、24小时图书馆等,成了如今的青年人开启夜生活的常见选择。

像这样的夜间文化,在一座城市迅速地发酵、扩展,也不再限于文化场所之内,而是走上街头,走向人群,走向更为开阔的场域。夜生活也不再是年轻一代的专属,市民广场上练习排舞的中老年人,公园里直播演出、切磋技艺的人,也在展现着属于他们的文化自信。

这样的夜间文化,无关于文化消费,而是将个人的文化体验纳入到文化全民共建共享的浪潮中。每一个热爱生活、热衷文化的普通人,都能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言人,也都能成为每个城市夜晚特殊的风景。

毋庸置疑,一座城市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与城市自身的文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尤其是城市在结束了白天的高效运转后,能否在夜间为市民精准提供相应的文化补给,能否为他们提供除了回家之外的可去之处,成为了考量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常有人调侃,自己所在的城市没什么夜生活,夜生活的缺失,大抵指向了文娱活动的匮乏及长久以来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

发展夜文化,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在地的文化资源。比如椒江葭沚水城文化街区、路桥十里长街历史文化街区、临海紫阳街等,通过开发当地特色文旅资源,选择在夜间开设文创集市、非遗展演、手工体验等活动,让夜间经济的市井烟火更具文化气息。

激活夜文化,也更需要注入人情味。比如24小时自助书吧,实现了文化服务不打烊。“夜读”作为夜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市应在此基础上延长公共图书馆、品牌书店、特色书吧等的开放时间,让这些文化据点为广大爱书人留一盏明灯。同样,市内各类公共文化场所也应考虑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丰富市民夜间的文化生活。

点亮夜生活,从文化开始。现在的时代或许更需要与文化相关的“深夜食堂”,能让人在无数个夜晚实现精神富足、生活愉悦的美好愿景。 

编辑:丁楚兰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